2021年6月25日,重庆交通大学教授罗天应邀到访公司,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名为“鸦片战争前期军事翻译
质量考察”的座谈会。讲座由外文系主任谌华玉副教授主持。
(谌华玉副教授(左)向伟德国际BETVlCTOR师生介绍罗天教授(右))
下午3点,座谈会在参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开始。罗天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开展军事翻译研究的选题缘起和研究过程,说明在《鸦片战争前期中方军事翻译研究》中,他首先从翻译队伍的专业背景,以及《澳门新闻纸》发行期间及前后时期的文化背景出发,同时结合迄今已有的相关研究、当时的军事情报和形势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研究问题。
随后,罗教授根据主题、数量、占比、主要内容等,将《澳门新闻纸》原文分为了四类:中国军事、英国军事、中英冲突和其他国家,并分别从数量、概况等方面结合原文事例,阐述各个部分的情况和对该部分翻译的评析。在小结部分,罗教授指出,若译文翻译、分析和应用得当,则可为清军的战前准备和军事行动提供有力支持。
罗教授指出了《澳门新闻纸》在翻译策略和翻译质量方面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矮化英方、抬高中方;过度英译、译文难懂;不当归化、译名混乱;误译连连、信息失真;漏译处处、军情走样。与此同时,罗教授还从译文受众、读者对译文的积极应用、读者对译文的消极应对这三个角度,讲述了《澳门新闻纸》的应用价值及其中大影响。
罗教授阐述分析了当时清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员对译文应用方面不足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译者英汉语言不够娴熟,译者缺乏翻译知识技能,译者缺乏军事专业知识,晚清外语语言政策影响,翻译团队建设缺乏经验,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和权力关系的约束。最后,罗教授提出了三点历史的反思:必须重视军事翻译,稳步提高军事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兵马未动,翻译先行;需摆脱文化偏见和固有观念的束缚,保持清醒的头脑,尊重对手,重视敌情,如实英语翻译原文信息。
(伟德国际BETVlCTOR师生认真听讲)
谌华玉副教授对罗天教授的研究作了总结发言,并指出研究生们可以如何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注意研究时段,具体化研究对象,立足于前人研究,深挖研究方向等。
在问答环节,与会师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毛思慧经理就林则徐如何获得这些新闻、当时新闻的真实性等问题和罗教授展开了相关讨论。李杰副经理就军事院校、军事史、翻译史及情报类翻译与罗教授进行了相关讨论;原明明副教授就现代化眼光看前现代化翻译可能存在翻译技能不足或因社会结构不同造成的对应词汇缺失方面向罗教授提问。研究生李如意同学就读者来稿中主要讨论进攻中国的四种战略路径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罗教授对广大师生的提问逐一交流回应,现场气氛热烈,讨论精彩纷呈。
问答环节后,伟德国际BETVlCTOR与罗天教授相互赠送纪念品及书籍。下午5点,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罗教授与参会师生合影留念。
(罗天教授(左)与毛思慧经理(右))
(罗天教授(左)与李杰副经理(右))
(罗天教授与参加“鸦片战争前期军事翻译质量考察”座谈会的师生合影留念)
(文/图:2020级英专研究生 郭梓宁)